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精选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2句】

59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4、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在政治上:孔子是一个希望被人用谋士,儒生。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希望自己的学说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6、孔子是中华文明的“昆仑山”,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脊梁,孔子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7、孔子是一个知道不可为而为知的倔强老人。面对一个伦理道德滑坡且极度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主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恢复周礼,施行仁政。

8、孔子让路短文第七自然段,表现了孔子礼让谦虚的美好品质。

9、孔子是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这是孔子身教的核心思想。温和而严厉是孔子的圣人之态,后来子夏说孔子是“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你看他很严肃的样子,你靠近他就觉得很温和,你听他说话觉得他很严厉,这是真正的君子。孔子是在温和中透着严厉,威严但并不凶猛,谦恭而且安详。这一段最能展现孔子的德行,孔子的圣人气象,也是通过圣人的德行来教育人。

10、《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11、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性格温和而严厉,谦恭而安祥。就是说看上去样子很严肃,接近他却觉得温和,说话时觉得又很严厉。这就是他圣人的姿态。彰显了他的德行。同时以身作则教育人。孔子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开创了私学。弟子多达三千多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人,就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其中多人为各国的高官栋梁。为儒家思想延续了辉煌。《论语》也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学著。

12、他培育的人才,礼乐射御书数,各种人才都有,因材施教。

13、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4、孔子在国人心目中是圣人,也是仁人,但是自己他死活不承认,也不接受。

15、孔子在古代被历代王朝以及知识分子尊崇为“圣人”。在其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其形象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腾,被尊为“至圣先师”。其所编订的六经成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经典。孔子生平与学生们的对话被编成《论语》流传至今,其思想被后世奉为士大夫为人处世的准则。[2]

16、孔子优点无数,其实也有缺点,当他爬上高位后用的手段来巩固地位时变得专横、独断。喜好揭穿别人缺点,为人有点我。从史书记载中孔子繁复奢华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实比较虚荣,比较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

17、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18、其言行被他的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论语》,影响之大自不可言。

19、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毫无疑问,曾子心中最大的榜样就是自己的老师。所以他所说的三省吾身可以理解为是以老师孔子为榜样的。

20、不要说圣人,就是仁人,孔子也不敢当。他说的不是客套话,因为他对于成圣成仁有特定的标准,他认为自己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要这个虚名。但当时他已有了“圣人”的名声。

2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2、这个故事是讲孔子在学生的陪同下途经郑国。路上,被一个叫项橐的孩子用碎石烂瓦堆砌的一座“城池”挡住了去路。开始,孔子叫孩子让路并责怪孩子不懂礼节。可项橐却反问孔子,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孔子想,孩子是把摆的城池当做真正的城池,当然是车绕道过去,自己还不如这孩子懂礼节,便心平气和地夸奖孩子说得对。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项橐在礼节上可以做他的老师。于是,师生驱车绕“城”而去。体现了教育学生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的人。同时也体现了他谦虚,不耻下问的性格。

23、孔子出身没落贵族,青年时步入鲁国政坛,并开办学校招收弟子。在鲁国政坛沉浮多年的孔子不能为鲁国权贵所容,不得不出走,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离开鲁国十四年,游历数个国家后,孔子仍不能获得机会施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孔子最终回到鲁国,在家乡编订六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去世,享年73岁。[1]

24、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篇》)

25、他追求和理想与时代极不协调,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如一。孔子还是一个热衷于编辑工作的文史达人。

26、他也是个辩才,很会辩论,用能让人接受的话语传播自己的学说

27、孔子的贡献在于为中国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等提供了伟大的方案,为伦理大厦的建设注入了灵魂与精神。

28、《孔子让路》的题目中的“让”字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知书达理,礼让他人,不和别人斤斤计较的人。

29、从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孔子在帮别人做事时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时,信誉为先。对待学习的态度,持之以恒,孜孜不倦。

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1、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篇》)

32、孔子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思想上,教育上的成就无比巨大。他为了政治理想坚持游历各国十余年,多次被拒绝和多次差点丧命,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坚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33、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名句中,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热爱学习、虚心向学之人。

34、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5、想了解孔子可以看,孔子传,和周润发演的电影孔子

36、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有着完整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他强调道德的主体性意识和实践意识,以至善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诚”在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中有着根本的地位。对“学”重视更是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具有笃实的品质。孔子的性格总体上可概括为“温良恭俭让”和好学。“温良恭俭让”既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

37、二是他主张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人生观,从中看出孔子是个善良、富有同情心和有爱心之人。

38、孔子是个诙谐、坚韧、能自嘲、有大爱的伟人。

39、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0、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从曾子的语录中了解。

41、在教育上;他创立私学,让中国学术下移,学在民间。培育更多人才,打破贵族垄断知识。

42、《孔子让路》的题目中的“让”字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知书达理,礼让他人,不和别人斤斤计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