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故事-摘抄56句

59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故事

1、学无止境,勤学好问,走向成功!

2、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出处】

4、以下是一些不耻下问的名人故事:

5、【故事】

6、不懂得某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向同事或亲友寻求帮助。

7、【注释】

8、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9、对某个事情的正确做法不确定,向专家或网上论坛求助。

10、不懂得某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向书籍或课程寻求学习。

11、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

12、为人要谦虚,若想学识进步,就放下身段告诫自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懂要勤学多问,虚心求教提高自己。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道理古今适用。古人云: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是一句经典名言,这句话对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尤其重要,人往往身处高位,便会飘飘然,不在意别人的见解,认为自己比他们强多了,这就断绝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14、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15、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6、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園,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俗,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要给其另起一个称号,叫“谥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園死后,授予他的溢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園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17、关于这个问题,1.不知道某个专业术语的含义,向老师或同事请教。

18、对某个语言的单词或语法不理解,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聪敏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学习起来不厌烦,教育别人不疲倦。

20、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不耻下问由此而来。

21、面对自己不足的地方,向心理咨询师或教练寻求帮助。

22、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则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23、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5、在《论语》后面的记述中,孔子还会提到孔圉,阐述了他对于卫国的重要性。

26、意思是说孔園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27、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都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28、孔圉掌管着卫国外交,属于卫国的实权派人物,他能够做到不耻下问,这正是身居高位之人的学习之道。孔圉本身聪敏,却还能够虚心接纳别人提给自己的意见,这种行为就可以得上“文”了,因为善学者,文必成矣!

29、"不耻下问"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其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公冶长》。原文中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0、不知道某个地方的路线或交通方式,向当地人或旅游指南寻求帮助。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故事

31、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32、不熟悉某个文化习俗,向当地人或资料查询了解。

33、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③下问:向下请教。

3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一《论语》

35、翻译:子贡问说:“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然称得上‘文’这个谥号了。”

36、今天的探讨正是他的这个谥号,子贡并没有看出他哪一点称得上“文”。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历史上得到过“文”谥号的都有哪些人,著名的有: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曾文正公,曾国藩;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王文成公,明朝的王守仁,在春秋之前有大名鼎鼎的周文王,由此可见能得到“文”谥号的人都立下过不世功勋,而孔圉显然无名多了,不过孔子却不这么看。

37、【原文】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38、《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9、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40、卫国大夫孔圉被赞扬为聪明好学,并且他的谦虚态度使他向下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可能不如他。

41、在某个领域的练习中遇到问题,向同行或教练请教。

42、这个故事弘扬了把所学的知识都默默的记在心里,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的精神。"不耻下问"这一成语形容的是一个人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反而积极求知的态度,体现了谦虚、好学的品质。

4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4、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分类、命名、注释。

45、【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46、今天这段话评论的人叫孔圉(yǔ),又称仲叔圉,孔文子是他的谥号。

47、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48、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耻:认为……可耻。

49、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知礼的表现啊。”

50、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是一个天才,我只是比别人更努力地工作罢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肯努力,就能够取得成功。

51、【译义】

52、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3、在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54、孔子的看法是一以贯之的,他看中人的内在品质,而不在意这人的功绩或财富,传统的国人在精神上一直秉持着这种观念,但是,现在这种观念越来越淡薄了,这是我们如今的中国人应该深思的地方。

55、对某个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的背景不了解,向专家或资料查询。

56、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孔圉死后,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老师,为什么孔文子的谥号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