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作者是谁-集合27句

59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作者是谁

1、〖出处〗《魏略·儒宗传·董遇传》(三国魏郎中鱼豢所著)

2、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要专心一致,必定要三者到位,即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另外出处是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其中的“见”,古同“现”,意思是显现、知道。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通常用法是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5、与其相关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宋代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选自宋代朱熹《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7、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8、“读万卷书,行路”这句话的作者是董其昌。

9、出处: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读万卷书,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1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1、渴:有急切之意

1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作者是裴松之。

13、dúshūbǎibiàn,qíyìzìxiàn。

14、读书要三到

15、“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的出处: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魏略》。原文是: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的作者是杜甫,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7、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8、译文为:董遇(注:三国时有名的学者)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有读书人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先读百遍吧!”又说:“读了很多遍,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19、质讷:质,质朴。讷,口齿不流利。

20、宋·朱熹

2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22、〖解释〗见:知道,古同“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23、成语出处

24、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②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25、释源:《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26、〖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导人读书。

27、是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的语文园地七中的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