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88句优选

59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1、衍太太——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2、南京求学的”结果还是一无所能……”

3、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主要有

4、《朝花夕拾》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在不足五万字的篇幅里,形象生动地记录了鲁迅文化思想发展的轨迹。

5、《小引》中象征、暗示手法表达的思想内涵,标志着鲁迅对蒋氏政权的否定。

6、《朝花夕拾》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几乎包括了文化的方方面面。且不说它在思想、教育、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礼仪制度、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明显反映和折射,就是政治、军事、技术,也程度不同的有所涉及。在一定程度上说,《朝花夕拾》具有中国近代文化百科全书的风格。

7、其三,是它的插图。

8、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9、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用这种多少有点开玩笑的方式去回敬论敌,这笑就像鞭子,给论敌以苦辣的抽打,叫论敌挨了打却有苦难言,这正显现了幽默的力量。《朝花夕拾》中还有另外一种幽默,一种平静和善的幽默。

10、鲁迅作为新文化的历史巨人,童年——少年的影响是深远的,有些影响,乃至贯穿到他的终身。其中最典型的是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邪恶事物勇于“复仇”的品格。

11、我们以为主要有如下三点:

12、《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后记》,无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这种批判主要表现在——对野蛮的封建伦理,愚弱的国民精神,陈旧的教育模式,荒唐的陋规恶习,骗人的庸医医道等方面。

13、《范爱农》中范爱农“淹死”“水里”和《后记》中对“徐大总统哲学”的嘲讽,标志着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否定。

14、其二,是书名选择的艺术。

15、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质朴善良、愚昧麻木、勤劳)

16、《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17、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思想庸俗腐朽的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运用“盘”、“顶”、“油光可鉴”、“扭几扭”等细节描写活画出这群人以丑为美、令人作呕的丑态。而“标致“一词本义是“漂亮”,在这里是反语,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愤懑和讽刺之情。

18、一、文化价值

19、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没有民族歧视,如果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不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严谨认真、平等待人、和蔼可亲)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妥协、懦弱)

20、从某种意义上说,《朝花夕拾》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是鲁迅研究的“源”。《朝花夕拾》又不同于一般作家“回忆的记事”。它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将作家对童年、青少年生后的记忆和创作时对现实的社会批评错综交融在一起。

21、又如“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热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二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以学生会干事为代表的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仗势欺人,而藤野先生却毫无民族偏见,对弱国留学生热心教诲,关怀备至,形成了强烈对照。

22、关于这方面的价值,除了人们已经注意到的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以外,我们认为有四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3、冼练和简单味,也是《朝花夕拾》比较显著的风格。

24、其一,是鲁迅的文体自觉精神。

25、第二、文献价值

26、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7、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的修辞格。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起到嘲笑讽刺的作用。《藤野先生》一文语言最大特点是透过反语见真情,于幽默中寄寓着沉郁的辛酸,在反语里饱含着浓烈的愤激。

28、《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29、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这部作品跟鲁迅一直以来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文风截然不同。

30、鲁迅说,《朝花夕拾》是“回忆的记事”,这虽然不能理解为它就是自传,但是它毕竟为后人提供了有关鲁迅生平的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它是鲁迅惟一的一部以自我经历为内容的回忆性散文。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31、《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还有它的《小引》和《后记》,无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毫不留情的否定和批判。这种批判主要表现在——对野蛮的封建伦理,愚弱的国民精神,陈旧的教育模式,荒唐的陋规恶习,骗人的庸医医道等方面。

32、鲁迅先生向来爱憎分明,在对“清国留学生”、“爱国青年”、“正人君子”之流表达强烈的“憎”之情;对藤野先生,作者借助一些加重语气的词句来表达敬佩之情。

33、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而且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作品虽然以真人真事为主,仍然给我们塑造了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文章琐事琐记,夹叙夹议,行文舒卷自如,叙述看似平淡,出语看似平静,感情却表现得真挚、亲切、炽热、意味深长!

34、三、加重语气,露敬佩之情

35、丰富多彩,别具特色

36、鲁迅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劣根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时代,而他对国民性最初的感性积累却在童年。

37、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又称“双关”。

38、十篇文章有十种形式,自成格局,多彩多姿。即使是正文前后的《小引》和《后记》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来。

3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40、“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41、“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作者用表示反问语气的“何尝”和否定副词“不”配搭,从侧面写出了国民的愚弱,表达了鲁迅内心的极度的绝望、痛苦和愤慨的感情。可见,真是这些副词的恰当运用,使语气更加准确,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42、《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写于1926年10月12日)

43、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五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和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

44、充满幽默的情趣,这也可以说是其风格特征之二。

45、其四,是它丰富的知识。

46、《藤野先生》中“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标志着鲁迅对“实业救国”的否定。

47、寿镜吾——方正、质朴、博学,是鲁迅先生颇为敬畏之人。

48、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49、《朝花夕拾》还对力的批判。鲁迅是十分重视风俗习惯改革的。鲁迅在肯定、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时,与同时代人中某些人所持的盲目崇拜、全盘照搬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他有独特的见解,坚定的原则,这就是有名的“拿来主义”。

50、艺术特点: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51、朝花夕拾简介

52、二、借助副词,表厌恶之情

53、如写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白天逛公园、晚上跳舞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54、李振坤《文化、文献、审美——〈朝花夕拾〉价值论》(1998年)认为,《朝花夕拾》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55、主题思想: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56、《朝花夕拾》的含义是: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57、《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58、第三、审美价值

59、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由此我们可以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爸爸是无情的,他没有关注到孩子在一步一步的努力,却一味的敷衍孩子,令孩子自尊心受损,便会度日如年。(严厉、慈爱)

60、对比手法:

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61、在《朝花夕拾》里,还表现了鲁迅对健康清新的民间文化的肯定和赞扬。

62、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描述的大多是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63、艺术价值:

64、在“五四”时期的许多散文作品中这种叙事抒情和议论结合的写法是屡见不鲜的。研究《朝花夕拾》的艺术特征,一定要从总体出发,把握它给人最突出的特殊的艺术感受,寻求形成这种美感的基本艺术风格。

65、文章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就用一“也”字,表明这种现象已不是第一个;“无非”一词意思是“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实在是标致极了”,用副词“实在”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至极点;“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中的副词“大概”表示测度、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词“罢”合用,更增加了不敢肯定的语气,这幽默的自嘲中,饱含了作者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与隐痛,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66、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67、原书名《旧事重提》,到编订成书时才改成现在的名称。改变书名的做法,在鲁迅的创作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

68、一是雍容。

69、内容:《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亦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70、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71、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72、巧用副词来表达思想感情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副词的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如果运用恰当,会使语意表达更准确,思想感情更丰富。《藤野先生》一文中副词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思想感情,使人回味无穷。

73、《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74、主要情节:《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75、读《朝花夕拾》,首先一个感觉是作者很放得开,收得拢,本来是在叙说已往生活经历,思路却驱使一支笔纵横驰骋,如天马行空,时而沉缅(湎)回忆,时而感慨迸发,时而勾勒一幅景致,时而揣摩某种心理,时而考核故实,时而旁敲侧击,……真正做到了作者所主张的“任意而说”,“无所顾忌”。然而细细琢磨,一篇仍有一篇的中心,各篇还都不脱离全书的基本线索。

76、“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里运用“从头到末”、“都”、“一直”、“教完”等一系列加重语气的词语,表现了藤野先生自始自终认真负责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藤野先生的钦佩之情;“不但……连……也都”构成递进句式,从程度上、范围上作了强调,更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77、《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78、《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死去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79、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里“总还时时”写出记起藤野先生的频率之高,“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点出藤野先生在作者心目中地位之高,“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伟大”是对其高度的钦佩与赞扬,表明藤野先生的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作者。所有这些加重的语气,深切表达了鲁迅对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80、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81、《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回忆了隔壁家的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让孩子做危险的事,给鲁迅看不健康的图片,教鲁迅偷妈妈的首饰,但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表现出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82、一、运用反语,抒愤慨之情

83、《琐记》中的“去寻为S城人所垢病的人们”,标志着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84、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85、杂文色彩只能说是其中一部分篇章的特征,还不足构成整个《朝花夕拾》的基本特征。此外,有的论著注意到此书的将叙事、抒情和议论结合。

86、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宏著,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鲁迅先生的生活概貌,语言生动诙谐,独具特色。以笔为枪,议论在全书中独到的运用,可谓见微知著,恰到好处。整部建制高屋建瓯,构思精巧。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革命性与一体的鸿篇巨制,无疑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浓重,最具特色的一笔。

87、称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为“精通时事的人”又是反语讽刺的说法,嘲讽他们精通的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把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一些日本青年称为“爱国青年”,同样是运用了反语,对他们的荒谬逻辑和愚蠢做法十分愤慨,进行了极大的讽刺。在文章的结尾用“正人君子”来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并表示了与之斗争到底的决心,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富有现实意义。这种因为愤慨而产生的讽刺,比直接怒骂更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88、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