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优选孔子举一反三的句子【90句】

59

孔子举一反三的句子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3、让人进步的争论,正是智者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已经超脱了口角之争,上升到了智慧的层面。

4、举一反三体现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

5、这就是举一反三的思路,通过从一个具体的例子推导出普遍规律,并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况中,从而解决问题。

6、举一反三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孔子,颜回,曹植,诸葛亮等等。

7、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8、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9、有智慧的人,不会在意一时的得与失,也不会过于注重输赢,即使输了,他们只是淡然一笑,绝对不会上纲上线,因为他们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

10、其原因可以概括为:智者争理,傻瓜争输赢。

11、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12、一来受环境影响,你们格局不同;二来,对于固执己见的人,即使你说的是对的,他也听不进去。

13、意思是:真正会学习的人应该是听到一就知道十。

14、爱争论的人,往往成不了大气候,他们喜欢对每一件事情都锱铢必较,唯恐自己落了下风、得了亏。

15、孔子。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16、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战国]荀子《荀子·非相》

17、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

18、意思:从最近的事情可以知道遥远的事情,从一件事情可以知道千万件事情,从事情的细小之处可以知道它的广大,说的就是这个。比喻从了解一点而推知其他许多事物。

19、这种比较是一种良性竞争,让比较差的可以见贤思齐,带动学习的风气,所以这种比较是最上乘的,它可以让一个人进步。

20、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21、孔子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的“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思想。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的“愤”与“悱”是一种教学中老师渴求学生达到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才会卓有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

22、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23、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4、经典例子:

25、不与傻瓜辩

26、孔子当面跟子贡说,:“你跟颜回比,谁比较厉害?”子贡回答老师:“我啊,我哪里敢跟颜回比较!远望他都不敢!”他接着说:“颜回,闻一以知十。”

27、我们可以进一步应用这个公式到其他类似的情况,比如如果我们要求第二次弹起后小球的高度,只需要让n=2代入公式中即可得到结果:

28、h(2)=10/2^(2-1)=5米

29、孔子云:“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道不同不相为谋。”

30、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孔子举一反三的句子

31、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32、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3、h(n)=10/2^(n-1)

34、然而,他们由于经常被眼前的事蒙住双眼,即使双目如炬也看不长远,所以只是活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一生都在“蜗角之争”。

35、绿衣老者说:“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子贡觉得绿衣老者的问题很简单,便笑着回答道:“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一年只有四季”。

36、不与“傻瓜”争长短

37、荀子:举一反三

38、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

39、原话为:孔子云:“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道不同不相为谋”,用大白话说就是聪明人不会与傻瓜论短长,不然自己不就是个傻瓜吗?

40、举一反三是一个成语,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述而》。意思是指拿已知的一件事理去推知相类似的其他事理;比喻善于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41、《子贡问时》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42、子贡和颜回,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年纪相近,颜回比子贡年长一岁。

43、举一反三和孔子有关。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4、其中,h(n)表示第n次弹起后小球的高度,n表示第几次弹起。

45、古语云:“只与智者争高下,不跟傻瓜论短长”。意思是说,跟智者争论可以增长才智;跟傻瓜争论却是惹一身的不快。

46、意思是说,颜回听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可以知得周遍圆满。“我呢?听一个事情、一个道理,可以举一反三”。他们的对话,孔子听后都感到自愧不如。

47、绿衣老者却气冲冲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子贡毫不示弱说:“三季!!!”

48、只与智者争

49、闻一以知十。(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

50、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小球,它从10米高的地方掉落,每次弹起的高度只有前一次的一半,那么第一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

51、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

52、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孔子《论语·述而》)

53、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4、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落叶。有一位绿衣老者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55、孔子在《论语》中说:

56、“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57、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在我们眼里不讲理的人,这种人其实是格局不同,对待这样的人,我们不必与他争论不休,不妨宽恕他。

58、闻一以知十。——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59、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来人听此,大笑而去。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60、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孔子举一反三的句子

61、意思是,你可以同这个人讲的话,你却没有讲,这会失掉朋友;不可以同这个人讲的话,你却告诉他了,这是说错了话。

62、《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十三经》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63、意思是: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64、《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5、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66、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67、圣人孔子认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一定要算争的话就是比射吧!比射时,上堂射箭、射完下堂以及射后饮酒,都要作揖行礼。

6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南宋]朱熹

69、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0、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智者之间的争论,是智慧的碰撞,是灵感的闪耀,更是埋下慧根的契机。整部《论语》都是对话式的,孔子与弟子们正是通过不断的争论,才诞生了很多传世哲理。

72、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类事情:跟有的人谈得来,话语对口,而跟有的人却不行,明明你这么说,他却偏偏那么理解,到后来跟你吵起来了。

73、我们可以使用举一反三的思路,从已知推导出一般规律,再应用到其他情况。根据题意,小球第一次弹起后的高度应该是10米的一半,即5米。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前一次弹起高度的一半,因此可以得出如下公式:

74、意思是:深山里的僧人不知道怎样计算日历,他们通过树叶的凋落就能知道秋天到了。

75、原话是: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电视剧欢乐颂引用过这句话,曲筱绡的父亲曾经教育女儿一句话概括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短长。意思是永远不要和层次低的人争辩,他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和他一个水平线,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打败你,你和什么样层次的人争辩,就注定了你将会沦为什么样子的人。

76、相传战国时期的商鞅,在朝堂之上舌战群臣,用智者的辩论,说服了反对他变法的王公贵族,最后,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朝国富兵强,统一了六国。

77、《论语》第九章,对“争”做了很好的说明:

7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绿衣老者那样的人,我们就不要与他争辩了。

79、这种争就是智者的争法,只有在名利面前保持德行,才能抗拒诱惑,从而不被冲昏头脑。

80、从这一章的对话里,道出人与人之间究竟要比什么?

8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荀子·非相》

83、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唐人诗)

84、庄子言: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井蛙不可语于海,拘于虚也;曲士不可语于道,束于教也。”大致意思是:不可能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冻的事,是因为它们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和井里的青蛙谈论大海的事,是因为它们受到生活空间的拘限;不可能和乡下的书生谈论大道,是因为他们受教养的束缚。

85、举一反三指的是从一个例子中归纳出普遍规律,然后应用到其他类似的情况。以下是一个例子:

86、教学上的“举一反三”,是拓宽学生思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举一反三,让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确是实施教学新理念的一条有效途径。培养启发学生的“愤”、“悱”之感,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87、所以,我们不要与自己不在一个层次的人争论,以防落于下乘

88、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像荀子这样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于举一反三。早在战国时代的时候,荀子就以反人伦为己任。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万物皆备于我也。”意思是说:宇宙间万物都可以相互转化成一个样子。但是有一些人又发现了另一个道理,于是他就去对这些道理进行验证论证,得出了一些结论。他说"是谓无反也”所以举一反三都是正确且有用的。荀子提出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在他的著作《荀子》中就曾写道:“人之无智,莫若举一;人之无知也,孰能知之?”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愚昧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去做;如果我们把这一个做好了之后又去做另外一个,这样做还不很好吗?

89、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注重学习迁移,举一反三,总之,学习、掌握“迁移效应”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期待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迁移效果多多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90、不与小人争高下,不同傻瓜论短长井底之蛙目光浅,鲲鹏展翅高空翔。不与人争,同人论长,井底之蛙目光浅,鲲鹏展翅高空翔。井蛙目浅,鲲鹏高翔。前一句是不与智者争高低,意思是不和有智慧之人争论学识的高低。不与智者争高低,不与小人论短长,指不和有智慧之人争论学识的高低,不和小人争论长短是非。不与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这句话的意思是与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彼此相互交流分享,即便是在争执中,也能够带给你很多启发,与愚蠢的人斤斤计较,只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释义可以经常与志同道合的争论彼此的见解,但不要与愚蠢的人斤斤计较,否的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