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孔子心系天下的句子精选78句

59

孔子心系天下的句子

1、生命的体验,以及不负韶华的不焦、不躁,不羞、不悔。

2、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

3、一生无怨无悔地度过,在该奋斗的年纪奋斗了,该养成的品格养成了。

4、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

5、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6、再去考虑死的问题,实在是多余的。

7、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这本《孔子的故事》就记录了他的一生。

8、要造福社会,心系苍生。

9、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内心安定,荣辱不惊,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

10、修身:指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11、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

12、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

13、孔子传读后感1

14、他们是去陪葬的人。那一个个被捆绑起来的穷苦百姓,他们极其可怜,或许有些人都不清楚那位死去的庸君是谁。呵!这一回,也不知又有多少孤魂野鬼游荡在人间。然而,总是会有漏网之鱼的,这回是一名正直舞勺年华的男孩,他灵活的穿梭在林间,身后百万大军。他跑到孔子家躲起,然而,纸里包不住火。事情泄露后,孔丘用巧妙的言语保全了男孩。

15、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父名叔梁纥,母为颜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6、读完孔子的思想,我深感人性的伟大之处,更加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17、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18、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19、这句话本意是说,人生中有很多可以去做的事,人们穷其一生,也没有把人生过好,没有把该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

20、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21、当内心足够强大,足够开阔,从容生活,能够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地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做到了“勇者无惧”。

22、孔子因才高智广而被重用,与此同时,他也向鲁国君主提议用“仁”去教化人民,反对残杀。当然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孔子因受权贵离间,终于被排挤出朝堂。鲁国已无立足之地,自此他的艰辛和风尘便在岁月中展露的一发不可收拾。

23、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24、生而为人,总要不枉来人世一遭,要不断提升自己,在每个年龄段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做到“不忧、不惑、不惧”。

25、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

26、除了修炼自己,约束自己的心性和行为,还要把家庭的事情管理好,因为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7、是日,天光阴沉,云雾聚锁,仿佛注定他这漫长的一生将在阴郁寥落当中挨度。后来孔子随同他的弟子到宋、卫、蔡、齐、楚等国出游。但他的政治主张并能得到热衷于血腥与的各国诸侯重视。这一路途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艰辛险阻。遭受过质疑与冷嘲热讽,甚至还有小孩侮辱他,但他始终平静理性地对待这个社会,他依旧主张以仁政治国远胜于残杀为王的统治。他的思想并没有因岁月流逝抑或是其他一切而动摇,这是最令人敬佩之处。

28、盖棺定论的时候,那就交给世人去评价吧。

29、时间是深秋

30、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

孔子心系天下的句子

31、地点是荒野

32、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这句话出自《礼记·大学》。

33、一生淡定从容,做了许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想想这才是无悔的一生。

34、人生的悲剧不是没有实现目标,而是没有目标可实现。

35、他是鲁国人,虽已在外跋涉,但毕竟它最初的'政治寄托还是给了这个父母之邦,所以他从未忘记过她。在如此短暂又长久的时间里折磨着他内心的指望,仿佛要将他弄的遍体鳞伤。他是安定的,亦是窘困的。他之于父母之邦自始至终都是局里人,不然他怎么内心始终渴望又重回故土?

36、明白通俗意义上的成功,有努力,也有机遇。因此不会纠结于功名利禄。

37、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

38、如果自己不会,还要硬充着会的话,只能致使自己不思进取,当需要的时候,什么都不会。

39、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觉修身。

40、“修身”为“修齐治平”之始。《大学》特别强调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41、这本《孔子的故事》就记录了他的一生。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3000多名学生了,可是,他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如果谁有知识,谁哪里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42、他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民族统一性,并倡导了礼仪之邦的思想。

43、这样,才能做到内心安静、坦然。这是“仁者不忧。”

44、修心养性:简单地说,就是修身养性。使自己的心境修为在常人之上,而不单单是有一技之长。

45、其实,人生苦短,一个人,有笑对人生的能力,才会有享受人生的权利。

46、若人生是一场旅行,不问最后得到了什么,去过哪里,最重要的是,看风景的心情。

47、我们奋斗一生,带不走一草一木。我们执着一生,带不走一分虚荣。一切,都成了过眼烟云。

48、一个人有了大的格局,内心宽厚仁慈,可以忽略很多无关紧要的细节,不纠缠于小的得失。

49、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50、面对人世间的纷繁与荣华,做好自己的事,明白如何取舍,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1、在我看来,孔子也是常人。不仅心系他的仁政,他也有细密的情感,当弟子颜回为保全竹简而丢失性命时,是他是有心的,亦是无奈的;他是悲伤的,亦是自知的。

52、或许,等到若干年后,这世间,我们追求的东西,一个都带不走。

5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54、另外,还要对大地上的自然和万物,有一种敬畏、顺应、默契的态度。

55、勤学好问的孔子都有自己不会的问题,都承认自己的不足。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欺骗自己呢?所以,如果有不会的问题,要勇敢的承认,然后查资料,问别人,争取把自己不懂的事情搞懂。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成长。

56、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57、通过《诚实的孔子》这个故事告诉我:面子重要,还是真才实学比较重要呢?

58、“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生的问题还悟不透呢,如何知道死呢?

59、答案是:孔子名孔丘。山东曲府人。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从政施策,要以仁义育人。但仕途不顺,辗转半生,后来从事教育,写书立传。教书育人,弟子滿天下。

60、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3000多名学生了,可是,他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如果谁有知识,谁哪里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心系天下的句子

61、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包含有两层含义:

62、秉持诚信、谦虚、尊敬人的思想的孔子,给予我们无穷的智慧。

63、例如: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64、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65、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66、尽管在政治上他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教育和文化思想上,他给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当今世界也具有很高的学术威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花就说明这点。

67、孔子幼年丧父,家中贫困,青年时曾为委吏、乘田等官职。曾问礼于老聃,问官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博闻强记,学识渊博。公元前500年,相定公,使齐国返还侵占鲁国的地域。公元前499年,任中都宰,后升大司寇,摄行相事,诛佞臣少正卯。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周游列国。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归鲁,一边在杏林设坛教徒,一边从事于著作,经他所删定的书,有《诗》、《书》、《礼》《乐》《易》《春秋》。

68、这句话出自于《礼记·大学》,原文如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9、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70、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71、孔子无我,所以能择善而从、见不善而改。普通人只是有我,所以见别人的善反而妒忌、见别人的不善反而庆幸(庆幸别人也有此不善)。由此亦可见君子与小人之别

7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诚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豫则祸不生。

73、岁月不居,时光徙转。一抬头、一低眉、一刹那、一慌神,你已颠簸了半生的光阴。——题记

74、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如北宋儒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5、这是“智者不惑”。

76、“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

77、他半生的前程,命运是跌跌撞撞。好在但并没有辜负了自己一颗赤子之心。他选择了遵循自己的心,无论一意孤行或是前方疾风骤雨,他独一袭青衫,馨香如故。

78、意思: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