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事半功倍故事72句精选

59

事半功倍故事

1、好的办法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六韬·军势》:“夫先胜者,先见弱於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

3、成语解释使用一半的力却收到成倍的效果。形容费力少;收效大。功:功效。

4、想起我们的教育,学校、家长、孩子都很努力,而力气是否奔着同一个方向真的很难说。我个人一直认为,当家长的对孩子的要求就应该与老师不一样。老师期望的是每一个孩子每一方面都是一百分甚至一百二十分。而作为家长,是否需要孩子用尽十分甚至十二分的努力去把最薄弱的地方提高也许只是一分?而孩子自己的目标又是怎样是否有人了解关注重视?

5、基本解释

6、意思是只用了一半的力气,但是得到了加倍的效果,一般用来形容没有出很大的力但是却收获很多。它是一个褒义词,近义词有一石两鸟、渔人之利、一箭双雕等,反义词有得不偿失、舍近求远、事倍功半等。

7、事势shìshì事情的趋势;形势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林觉民《与妻书》

8、事半功倍是褒义词

9、这种效率是非常高的,但需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才能做到。

10、事:所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成效。原意为用古人所做事情的一半气力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后形容做事措施得当,费力小而收效大。

11、基本事:所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成效。

12、事半功倍出处是《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这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和他的学生公孙丑之间的一段对话,他们有一次谈论到统一天下的问题,说周文王当时以一个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最后创立了丰功伟绩。孟子说:“如果现在的齐国也可以施行仁政,那么一定是给百姓的恩惠不及当时的一半,但是达到的效果一定是翻倍的,现在这个时机是好的。”

13、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14、事半功倍意思是花一半力气,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费力小,收效大。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15、后形容做事措施得当,费力小而收效大。

16、一劳永逸。

17、"功倍的意思"是指投入的精力和付出得到的成果不成比例,类似于“物有所值”的意思

18、shìbàngōngbèi

19、一位哥哥,父辈读书都还可以。哥哥自己小学时成绩也还不错。到了初中的时候却不好好读书了。哥哥自己的说法,大学毕业还没有收废品的赚得多呢。父母本对孩子有一定的期待,却也拧不过青春期的孩子。估且不论家长是否应该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或者应该按一个当年的姐妹的说法对这个哥哥施加暴力,也不知道那位哥哥成年后是否后悔过自己当年的选择,我认可这家父母给予孩子选择权。毕竟哥哥只是不愿意走读书的路,做人还是没有问题的。这家父母对哥哥的教育不能算成功,也不能算失败吧。

20、这两个词语含义不同"事半意思"是指用尽量少的力气去完成事情,类似于“省力”的意思

21、"事半功倍"是指在完成任务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却能得到比预期更好的成果;而"事半意思"则是指完成任务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少,但得不到比预期更好的成果。

22、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23、出处:前者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后者出自先秦·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功:功效。倍、半:数词

24、事半功倍(拼音:shìbàngōngbè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孙丑》。

25、有一则人们非常熟悉的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老人,他有两个儿子。有一天,他给了两个儿子每人一把锈了的柴刀,让他们去山上砍柴。一个儿子到了山上就开始干了起来,十分卖力。另一个儿子却跑到邻居家借来了磨刀石,开始磨刀。等到刀磨好了,他才上山。到太阳下山的时候,两个人都回来了,先砍柴的扛回了一小担柴,先磨刀的则扛回了一大担柴。父亲就问打柴多的儿子,你没有先上山,怎么砍的柴比先上山的砍得还多呢?他回答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刀没磨快,怎么能很快地砍柴呢?这个故事就是说准备好了工具,做事情才可以事半功倍。这则故事体现的也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魏灵公》。原句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也就是说,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26、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27、在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遵循合适的原则,一方面要确保自己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生活的质量

28、正话反说

29、事:所要做的事情,指措施;功:功效,成效。

30、意思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事半功倍故事

31、这位哥哥的孩子上高中的时候,哥哥与孩子聊过,孩子愿意努力读书上大学,父母倾力支持。孩子如果不愿意走读书的路,可以跟着哥哥做生意。孩子资质尚可,第一年没考上理想的学校,复读一年。复读的时候压力有些大,曾希望自己的妈妈到租住的地方陪读,各种原因没能如愿,不过他的妈妈经常过去学校看看他。复读这年孩子进步很多,考上了一本学校,并有意毕业攻读研究生。孩子的教育目前来看算是成功的。

32、[shìshì]

33、小学课本中有一个关于拉车的故事,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好朋友,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于是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他们铆足了狠劲,身上青筋暴露,使出了平身的力气,可是,无论他们怎样拖呀、拉呀、推呀,小车还是老地方,一步也动不了。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又朝着池塘拉去,究竟谁对谁错?反正,他们都使劲了。

34、事半意思和功倍的意思可以说是正好相反的两个词语,它们的使用场景也是不一样的

35、事半意思是指做同样的事情,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减半,而功倍的意思则是指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下,能够完成两倍甚至更多的工作。

36、晏子不是直接劝阻,而是间接委婉地提醒齐景公杀了烛邹会影响他的声誉,从而使他改变了主意(晏子的高明之处)。

37、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下令想让官吏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的。”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一只鸟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是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罪状列完了,请杀了他。”景公说:“不用处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38、《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39、人与人交流需掌握适当技巧,在劝诫指正别人时也应做到趋利避害。

40、而且在实际操作时,需要有计划、有方法、有定位,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褒义词。

42、今义后形容做事措施得当,费力小而收效大。

43、得不偿失舍近求远劳民伤财

44、事半:措施只有别人的一半。功倍:功效加倍。

45、事半功倍,指一个人做事得法,做事的成本低,收效大。

46、详细解释

47、事半功倍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48、晏子用什么方法救了烛邹呢?

49、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50、《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孟子的一些言行。

51、事半意思是指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大的成果;功倍意思是指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下,获得两倍以上的成果。

52、在职场和生活中,实现事半功倍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空余时间,让自己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

53、事半功倍

54、事半功倍,好习惯受终身。好方法事半功倍好习惯利大于弊。好方法事半功倍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好方法事半功倍坏方法半途而废。

55、一箭双雕一举两得一石二鸟渔人之利

56、事半功倍的意思是指同时具备事半意思和功倍意思,即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却获得超过预期的成果。

57、答:形容花费的劳力小,收到的成效大。

58、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59、事半功倍意思是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60、劝阻他人也要讲究方法,有时应学会避其锋芒,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半功倍故事

61、事半功倍,意为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62、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技巧,如拥有清晰的目标、优化任务顺序、适当利用工具等。

63、揭露当时的帝王统治者重鸟轻人的残暴本质,颂扬晏子的能言善辩与机智、正直的精神。

64、事倍功半意思是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

65、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66、下一句:必有缘由。

67、事半功倍可以说是实现高效工作的关键,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减少低效的工作,提高效率。

68、“一劳永逸”(逸:安逸)意为辛苦一次,把事情处理好,就能得到永久的安闲。口语、书面语通用,用于人,含褒义,多用于否定句中。在句中常作定语、作谓语、宾语、状语。

69、古义原意为用古人所做事情的一半气力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70、原意为用古人所做事情的一半气力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71、《韩非子·亡徵》:“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自秦王伯颜专政,臺宪官皆谐价而得,往往至数千緡。及其分巡,竟以事势相渔猎而偿其直。”

72、不光是教育,生活中太多的事情与开头的故事有相通之处。目标一致事半功倍。而目标一致需要沟通,也需要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