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王阳明的心学原文-摘抄117句

59

王阳明的心学原文

1、这是王阳明强调知识和行为相一致的观念,也是其心学思想的核心。

2、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图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3、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4、译文:那些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总是以谦恭好礼、守法合矩的态度自处;那些骄傲自夸、好独断专行的态度,都是会给行事带来灾祸和不测的啊。

5、原文: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6、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在心中保持着这份光明,把它付诸实践,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获得内心和外在的和谐。

7、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8、原文: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9、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10、因为这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说的一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光明的力量,只要追求良知真理的道路,就能体现这种光明的力量。

11、王阳明曾说“此心光明,亦称知行合一”。

12、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13、原文: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14、安静的时候我们要想着提高自身,行动的时候我们要懂得时刻反省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人呢,你如果不能够看清自己,那么你很容易就会自我感觉良好。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他们不是固步自封,就是止步不前。所以孔子才提倡“吾日三省吾身”,说我们要经常反省自身,这样才能清地找出自己的不足,才可能会有进步的空间

15、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16、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17、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18、原文: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耳。

19、译文:那些看似坚硬可靠的牙齿在我们老年的时候一一脱落,而看似柔弱的舌头却一直能够保存下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柔弱、柔软、柔顺的事物比那些看似坚强刚健的事物更有持续力和生命的韧性。

20、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21、原文: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22、第一句是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23、原文: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4、王阳明的此心光明原句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5、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26、王阳明心学四决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7、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28、译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天气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惧严寒、刚毅坚强的个性;行事境地危险万分之时,才能显现出朋友中间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

29、译文:胆色过人,且心志上刚正无阿,即便眼下情势偏弱,也可在不远的将来成功转化为强势有力的局面。

30、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弃,自强者成。

王阳明的心学原文

3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正确的解读意思是,“我的心已经像铜镜一样打磨的光亮,世间万物都可以照射清楚,已经没有什么需要多说的了。”

32、意思是说我们越是处在一个艰难的处境上,我们越是要磨练自己的心智。王阳明24岁那一年,在会试中再一次名落孙山。知道自己落榜了,他没有向其他人一样垂头丧气,反而是面不改色,很淡定。身边的好友同僚们都以为,他是强撑着,都过来安慰他。

33、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34、原文: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35、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36、译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从他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得”,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给予他人东西,也是一种“取得”。

37、同时,此心光明也是一种信仰,在精神方面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并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追求。

38、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

39、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40、原文: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4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王阳明

42、王阳明曾经说过,“此心光明,亦或不光明,唯赖君子,君子之心光明。”

43、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44、译文:一朝富贵一朝贫,都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么叫做世态炎凉;死生一线之间都经历过的人,更能确切知晓亲友间的交情深浅。

45、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弃自强者成

46、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47、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48、译文: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对于领导,擅于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当重要的功课。一个明智的用人者,应该尽量让人才处在适合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而避免让其处在不合适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对方的长处发展对方最有优势的环节,让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利于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点,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49、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感悟和领悟,才能真正明白良知真理的道理,而这种心灵的感悟是人们一生的奋斗目标。

50、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5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少年时的志向,做圣贤。做到了心如明镜,可以将世间万物的规律照射清楚,无愧为千古第一完人。

52、因此,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对人性的认识和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古代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53、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54、第二句是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55、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56、译文:放纵自己的各种欲望(好比名利声色),是世间罪恶产生的根本;无欲无求或者少欲少求的,才是世间善念的基础。

57、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58、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的心是光明的,我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啦。此心就是良知,阳明心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光复良知,达到我心光明的境界

59、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6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王阳明的原句。这句话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王阳明先生的临终遗言,它的意思是我这一生已经做到了内心光明,这就够了。这句话表达了王阳明先生一生光明磊落,为国为民的崇高思想和品格。

王阳明的心学原文

61、(2)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遏制伪善流行。

62、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63、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64、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

65、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66、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67、原文: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68、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69、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70、原文:凡文过掩慝(tè),此是恶人常态。若要指谪他是非,反去激他恶性。

71、《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修生养心立德就是从当下开始,从每一件小事开始着手。活在当下每一刻,时时省察自己,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吧。以最好现在等待未知的未来。

72、而“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这段话中的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颗心已经光明透彻,还有什么话可说的呢?其实,这句话又可以被理解为“内心真诚明亮,言行自然无愧”,是王阳明倡导的一种人生哲学,主张通过不断地反省自我,修炼内心,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从而实现人与天地的和谐统一。

73、原文: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74、原文: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75、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76、译文: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领导需要他们。

77、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78、这句话个人认为是王阳明最经典的语录。所以放在了第一条。王阳明认为万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心的存在。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我看花时,花就在我心中。这句话在古印度的哲学著作《奥义书》中也有差不多的表述“我是一切创造的总和,在我之外,一无所有。”衍生开来去讲,就是人生难免诸多沉浮,以淡定心面对之。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勿让心随境转。

79、意思是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80、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81、知行合一,意味着自己所知所行是一致的。

82、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内心都有一颗光明的心灵,能够明白真谛,知道如何去做。

83、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有光明的一面和不光明的一面,但是只有真正修为高深的人,才能真正让自己的内心光明起来。王阳明认为,只有成为“君子”,即具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此心光明,而这种内心的光明也是君子的标志。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保持内心的光明正直,是我们追求道德高尚人格的必要条件。

84、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85、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86、'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王阳明

87、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是阳明先生的遗言,可以说是王阳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对世人的最后的教诲。

88、因为这句话来自于王阳明的《传习录》,其中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哲学思想,认为只有通过“致良知”的修炼,才能达到内心真正的光明和清明。

89、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90、伦理观:将人心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3、认识论:(1)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王阳明的心学原文

91、原文: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谪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9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93、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94、王阳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出自《传习录》中的一段话,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95、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96、王阳明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心学的基本思想有:1、宇宙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97、出处:王阳明《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第十六章。

98、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99、“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王阳明

100、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01、译文:因为对方有势力而极力巴结的人,一旦对方失势,交情也就说断就断了;因为对方有财帛利益而去结交的人,一旦对方利益散去,所谓朋友间的情谊也随风而散了。

102、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103、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104、这种信念可以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进取。

105、“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是人身上的灯,心若昏暗,世界就昏暗;心若光明,世界就光明。点亮你的那盏心灯,让它照亮你生命的旅途,给你带来温暖和快乐。

106、这样的内心状态能够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外部世界,从而增长智慧和内涵。

107、王阳明是明朝中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王阳明的临终遗言。

108、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109、王阳明心学主体思想着落在致良知三个字之上,良知是体,知行合一是用。

110、原文: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如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111、原文: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112、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生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113、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114、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115、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死亡;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116、此心光明,亦称“格物致知之心”。

117、人类过着两种生活,一种具体的生活,一种抽象的生活。在具体的生活中,人是现实生活风暴的牺牲品,也是眼前势力的牺牲品。他必须奋斗,受苦,然后像动物一样死去。然而他的抽象生命,正因为面对自己的理性自觉,所以是对具体生活的静寂反醒。浪漫一点的说就是:山川湖海不是我和我灵魂的一部分,而我却是他们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