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文案摘抄网-摘抄每一条值得收藏的文案

王阳明静坐经典语录99句精选

59

王阳明静坐经典语录

1、王守仁之学以“心”为宗,他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2、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3、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4、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5、自己心里所想的就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7、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估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8、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这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9、回顾王阳明的一生,他受到很多的道家影响,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儒学的本质,王阳明的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在后来还传于日本,对日本以及东亚地区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阳明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它不仅是唯心之学,也是心理之学。王阳明通过心即理、知心合一以及致良知等核心的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我们的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与发扬着阳明学。由此可见阳明学对于后人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

10、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明·王守仁《传习录》

11、《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12、心明便是天理。

13、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4、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

15、二、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和书法家。他一生平乱、抚民、立说、兴学,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于一身,堪称历史唯此一人。

16、八、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7、七、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8、心外无物;2、良知;3、本然与明觉;4、致良知;5、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参透世事人心,终成一代圣哲;曾国藩研习阳明心学,编练湘军进攻太平天国,历时十二年克尽全功,再造乾坤。

19、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传习录》

20、王阳明思想精髓十句话是:

21、十、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2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24、一、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

25、王阳明即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26、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王阳明《传习录》

27、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

28、王守仁名言名句有:

29、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30、王阳明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是明朝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以及教育家。不仅如此,王阳明的书法作品也是相当出名,他的书法主要以行草为主,他将心学融入到了书法当中。

王阳明静坐经典语录

31、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

32、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是: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33、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34、我不会用这种方法去对付别人,但别人用这种法来对待我,攻击我的过失,都是我的老师,我有怎么能够不欣然接受,并且由衷的表式感激呢?

35、君子所说的“敬畏”,并不是内心有恐惧和忧患,古代圣贤所说见不到人的地方,也应当能够自觉的修养德行,而不放荡不羁,而时刻保持戒慎恐惧之心。

36、立诚志、《大学》明白方法与方向、《孟子》激发道义之心、《论语》约束日常行为、《中庸》了解终极境界。

37、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38、“心即理也。”

39、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40、年前,即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今修文县),他在龙场的岩穴之内静坐苦思,突然之间大彻大悟,当时感叹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确认“心即理”,而后不断完善,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要义,并躬身践行,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4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42、圣人之证悟大体皆同,都是要明心见性。禅家言:“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王阳明说:“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皆是一理也!找回自己,找到那个清净无染的初心,明心见性而畅行天下。

43、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44、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45、“心即理”的意思就是“吾性自足”,“吾心自足”,“吾理自足”,理在心上,“心外无理”。心与理合一,不再是心与理为二。

4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47、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王阳明《与辰中诸生》

48、五、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49、王阳明的心学,不同于儒家的其他的思想,强调心的作用。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万事万物都是依靠人的认识而存在的

50、九、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51、王阳明龙场悟道原话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52、二、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3、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

54、1、心即理

55、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是:

56、六、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57、种子树木,一定要将树木的根系培植好。修养自身的道德,就应当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58、传授弟子只是,不要去追求过多,而贵在能够精和熟。

59、《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60、“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静坐经典语录

61、拔本塞源说

6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传习录》

63、王阳明的思想主张: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64、阳明心学。

65、知道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理解的最终结果。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

66、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67、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王阳明

68、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69、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70、知行合一

71、三、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但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72、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73、心即理(价值存在);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74、释文:操守志向犹如心痛,如果心思全在痛上,哪儿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呢?

75、诚心实意只需遵循天理,虽然遵循天理,也不要着一份情意。遵循自然而发展便是善,被外物所扰、掺杂私欲便是恶。

76、因为你们在平日收到了各种杂事的纷扰,不知道自己真正静心修行的功德,而想着用静坐去弥补始阶段的收敛放逸的工夫罢了。

77、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是用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王阳明意识到将天理和人心分开是不对的,人虽然有着种种的欲望,但也是合乎情理的,强行用所谓的天理来压制绝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78、一、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79、凡是攻击别人的过失,揭发别人的阴私,以换取正直名声的,都不能说是帮助他人为善。

80、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王守仁

8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8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

83、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84、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85、由王守仁创立,心学门人认定,心学是传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属儒家正统。学术界普遍认可,心学在宋代新儒学的基础上,承程颢和陆九渊的主要思想,与朱熹理学多有差异,集明朝儒学之大成。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有:

86、释文: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而收摄不住。

87、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88、释文: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89、王阳明心的集大成者,主要提出的思想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90、儒家经典学习的顺序

王阳明静坐经典语录

91、释文: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92、四、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心中照管不及者多矣。

9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9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

95、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96、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天理、最善、光明需求。他后来又把“良知”拟人化:良知就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

97、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98、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99、格物。穷尽所有思想方法弄清世事万物。